是以这年头,短期的记录,比如说公文什么的可以用蔡侯纸,可涉及到长期保存的内容,主要还是用竹简。
只是学子们权衡一番,还是咬牙买下笔记本。
毕竟考虑到人数,记笔记的效率等因素,还是笔记本好用。
大不了上完课,回去再另外找竹简,把内容复写下来。
苦的是一般人,听说不限身份,只是也并非从零开始。
没读过书的有兴趣去听,却又担心听了没用。
大部分不是农民就是干苦力的,天黑就希望能早点睡觉,否则明天怎么有精神去工作?
搬货都要拼命去搬,否则那么多人等着干活,你不卖力谁雇你?
再说这工钱和货挂钩的,多搬一些收入才多……
可说句实话,谁愿意一直搬货,知道读书能改变命运,可如何取舍又是个问题。
“要听课的,都过来登记一下!”话说当头,已经有士卒过来维持秩序,又有小吏过来登记,顺便发放号牌。
说是人数有限,第一天只能允许五百人旁听,第二天再酌情增加。
说真的,反应会如此强烈,这点已经超过孙暠等人的预料。
毕竟这年头,读书人还是比较少的,大多都是世家豪族子弟,才有机会得到启蒙的机会。
江南这边的学风其实没那么鼎盛,毕竟穷山恶水,大部分人更喜欢走习武的路线。
毕竟打猎也好,上山采药也罢,都算是一条不错的出路。实在不行,还能从军。
读书人少,就宛陵这边,凑个二三百人就不错了。
就说尚贤馆,南来北往那么多读书人来碰运气,加起来也就一百多个,极限也就二百个。
谁知道刘熙开课的消息传出去,一下子几百人过来,看情况,周围几个县的人也在过来的路上。
成年人也就算了,普通百姓也可以忍受,可不少家庭把孩子也给送过来就过分了。
都已经说好,这不是启蒙课程,就算来了也未必能听懂,过来占位置有什么必要?
真有这个需要,请个先生给孩子启蒙一下不是更好?
在孙暠等人眼里,这种人与其说是迫切希望改变命运,不如说是蹭免费来的。
这种人,自古到今从来不曾少过。
“使君说了,这次课程主要是面对有识之士,至少也得是成年人。是以二十岁以上,三十岁以下的人可以报名,低于或高出这个年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