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停的往前走着,她步行跟在后面就行。
马车一直往前,少年一直跟在马车后面往前走着,得走出百十来布,拐进去还有一个布兜巷子。少年没再跟着马车了,而是拐进了布兜巷子。
桐桐站在巷子口,看见巷子最里面,堆着可多的木柴。少年把木柴堆放在木柴垛子上,而后规整好,这才对着最里面一户人家跪下磕了头,而后起身,又朝回走。
等见到桐桐了,赶紧低了头,顺着路的最边上出去。
“等等。”桐桐叫住他。
少年噗通一声跪下了,“小的知错。”
是说催着叫让路的事。
“你无错。”桐桐叫他:“请起,我是跟你打听点事。”
少年起身,不敢靠近,只道:“您问。”
桐桐指了指那柴火垛:“敢问,谁家许多这么多柴火?堆着这里就不怕失火吗?”
少年忙道:“不会!有人看着的。那是张大娘家的柴火垛……也不是张大娘家的……是这么回事……”
这张大娘有个儿子在衙门里当时七品的官,她也就有个敕命的封号。于是,便领了巷子里的差事。这天一冷,张大娘就发现,好些外处来京城办事的,住不起店,也无处落脚去。一般都是投宿到庙里或是道观里去。可庙里和道观里,也等闲不是谁都能赶上的。于是,就在巷子里,挖了个地穴,能遮风挡雨不说了,里面还能生火。
时间长了,这一传十,十传百的,就都传开了。好些人来城里办事或是买卖货物,耽搁了时间,或是因着什么变故走不了,就想省下那点银钱,就都去那里住宿,或是躲避风雪严寒。
然后大家都自发的,谁要是再来城里,都带着点柴火,给张大娘补上。
你也补,他也补,补来补去,柴火越补越多。
就成了如今这样了。
桐桐给了他一个银角子:“谢谢你了,我知道了,你忙吧。”
说完,她就去一边的马车上,直接上了车。然后说小五:“这位张大娘,是否可用?”
小五看看虽不干净,但不滑的路面。看看那堆积如山,却也被人自觉的收拾的齐整的柴火堆,再想想在门口虔诚的叩首的少年,而后看了萧九娘一眼:“记下吧。”
马车继续悠哉的往前走。在小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