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凿水稻田地。果然,才刚是垦殖的第一年,所种土豆,就比云县这些地块的产量又高了两百多斤,达到了亩产千斤有余,让垦殖的流民,第一年便实现了粮食自给。
这份刚发行不久,还带着油墨香气的报纸,第一版便用了很大的篇幅报道了鸡笼岛开发中遇到的困难,以及鸡笼岛本身出众的水文气候条件,即便是以信王这高高在上的皇族身份,读报时依然能感到其中蕴含的诱惑力——自从买活周报提出了小冰河期的概念,这几年下来,任谁都不得不承认,气候的确是越来越异常了,原本的农业很难再进行下去,已经几乎成为公认的事实了。
而按报纸上的说法,鸡笼岛并不是大陆性气候,而是‘亚热带、热带季候风气候’,这样的气候和陆上相比,终年高温湿润,至少对于农业是很有利的。如果信王是住在北面的小地主,又有一定的勇气的话,此刻哪怕是卖了家里的祖业,迁移到鸡笼岛上去垦荒,恐怕也是不会吃亏的,北面已经连着三年闹旱灾了,再这样闹下去,田地不值钱,人命也要跟着不值钱了,此时去鸡笼岛,虽然要吃几年苦,但前景的确是一片大好,至少能吃饱饭是没问题的。
自然了,买活军这里是不允许地主存在的,任何人都只能买‘份额田’,若是买多了,或许是不卖给你,或许是要交额外的‘奢侈税’,这都是黄谨提供的消息,譬如说一家人如果按份额能有二十五亩田,有了余钱,还要再买的话,每亩地要交的赋税是半点都不能少的,这是每年根据天候和收成下的定额,半点不能逃,这样算下来,‘持有’田地如果不能充分耕种,其实相当不划算,因为买活军这里预期每亩田的产量是相当高的,高到必须付出绝大多数的劳力去进行精细耕种,也没有余力去照顾别的田地了。而且如果自己种不过来,想要把田租给别人的话,也只能收一点象征性的佃租,买活军这里的农民外出打工时,在村委的组织下把田出租,主要是为了让庄客来交那一季该交的税赋——他们也叫官租子。
在信王来看,这条策略对敏朝官府还算是有利的,否则,北面的地主可不是要纷纷地卖田卖地,到买活军那里去安家?就是因为买活军不接受地主作为职业,这些人中有许多又不会做生意,因此这才迟疑不前。尤其是山阳道,自古以来就最是看重安稳传家的地方,若是不许蓄田,考上了吏目也没有免税赋这一说,那么留给他们的便只有代代读书考吏目这一条路了,若说是做生意,却是打从心底地反感,根本不会列入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