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章:大冤种沈尚书(4 / 5)

征发役!

不可否认的是,郑和下西洋,的确带回了很多珍奇异宝,而且让大明国威西洋,引得诸国朝但是,代价是每次下西洋,要消耗数以万计的钱粮更重要的是,残酷的海上风波,不时出现的海盗,还有每到一地,都有可能发生的武装冲突,让每次出海,军民死伤都要数以千计所以事实上,对于大明朝来说,废止下西洋,并非是毫无理由的从利弊得失的角度来衡量,下西洋的回报,的确远远不如支出当然,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下西洋的一应支出,如宝船的建造,官军的粮,征发役的补银,都是由国库承担,皇帝需要出的,就是赏给西洋诸国的珍奇器物但是,朝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下西洋带回来的珍奇异宝,却全进了皇帝的内承运库对于皇帝来说,拿些绸缎布匹,器茶叶这些不值钱的玩意,就能换到一大堆珍珠,象牙宝石,而且,还能得到西洋诸国的臣服,自然是名利双收的好事可是,对于朝来说,就是纯纯的赔本还不赚喝,这种事,也难怪朝臣们都不愿意干不过,所幸的是,如今距离永乐朝才过不久,太宗皇帝余威犹在,没有人敢对郑和七下西洋的对错过分议论,朝上,也没有形成像大明后期一样的论围,提起郑和下西洋,便说是劳民伤财,毫无正面评价眼下,下西洋对于大明朝来说,还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只不过因为宣德以后,天子幼弱,之后朝又动荡不堪,所以一直没有人提起此事而已就算是现在,沈翼等人反对下西洋的理由,也就是国库空虚,支撑不起而已,这和他们反对在这个时候再起战端,是同样的出发点,并没有刻意针对下西洋而发议这一点,还是让朱感到欣慰的要知道,最晚到成化朝为止,朝中对于此事的论风向,便已然发生了改变那时,朱的好大侄儿想索要郑和下西洋的海图,旨意下到兵部,刘大夏区区个车驾司郎中,就敢堂而皇之的驳斥来使,说“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终得宝而回,于国家何益,此特一弊政,大臣所当也,旧案虽存,亦当之便可见当时朝中对下西洋一事的极度不满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郑和下西洋,从国威的正面典型,变成了劳民无功,受朝上下鄙的无用之事这种迹象,从现在开始,已经可以看到端,但是,至少当下这几年,还没人敢这么说目光在底下三人身上扫了扫,朱倒是也没有坚持上林监一事,本就不够有力,再说,沈翼说的是实话,国库如今也的确支撑不起这么大规模的下西洋他今天提起此事,也不过就是试探一番,为以后做铺垫而已,因此,沉片刻,朱便道“几位先生所言有理,下西洋一事,是考虑不周,不过,此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