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四章 大明边关,明长城(3 / 4)

大明求生记 拉拉袖 1645 字 2023-02-27

处的偏关以西,东行经雁门关、平型诸关入河北,然后向东北,经来源、房山、昌平诸县,直达北京居庸关,然后又由北向东,至怀柔的四海关、与“外边”长城相接,以紫荆关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内三关”长城在很多地方和“内边”长城并行,有些地方两城相隔仅数十里。除此以外,还修筑了大量的“重镇”,雁门关一带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明长城属于太祖所设的北方三道防线的最后一道。M.

第一道防线:在明开国之初,国势比较强盛,在内蒙古地区,控制了许多军事据点,其中主要的有吉林船厂、亦集乃旧城、大宁卫、开平卫、及东胜卫三个重镇呈三角形。明太祖在漠南借地利屯田牧马助军资,以图反攻岭北继承元朝这个仅存的行省,漠南所设置的诸多卫所都远在长城以北。当初大明“设东胜城于三降城之东,与三降城并。东联开平、独石、大宁、开元;西联贺兰山、甘肃北山,通为一边。地势直,则近而易守。”可是不久第一道防线被永乐爷孙破坏。

第二道防线:塞王指明朝在尊王攘夷思想下制定的镇守边塞扩土开疆的藩王,即从东到西是指韩王、沈王、辽王、宁王、齐王、燕王、谷王、代王、晋王、秦王、庆王、安王、肃王。十三王“皆塞王也,莫不敷险隘,控要塞,佐以元戎宿将,权崇制命,势匹抚军,肃清沙漠,垒帐相望。”同时,还经常派遣宗王出边巡狩。

洪武二十四年三月,“命齐王槫率护卫骑兵于开平近地围猎。”在开平卫周边地带围猎,时间大约在当年的三月至八月,名为围猎,主要为了围剿残元军队继承元朝岭北行省,这是朱元璋宗王出镇制度的一个具体表现。既“我若征你,不胡乱去,一程程筑起城子来,慢慢的做”的打法。

洪武三十年夏四月,朱元璋敕谕晋王“备边十事”,包括检阅开平地区的驻军情况,设置斥侯,开展屯田生产等边务,并交由晋王等全权负责,晋王亦掌管东胜卫附近诸卫所。肃王掌管居延海附近卫所,居延海一带水草丰美,又有弱水及其支流张掖河同河西走廊相接,是蒙古人南下的主要途径,洪武二十六年之后,朱元璋在离亦集乃不远的地方设置了威远守御千户所,在肃州与居延海中间设立了威虏卫、白城子守御千户所。这一卫二所成为明军出征蒙古的据点。

所谓行都司疆域“东一千一百七十五里,至于临挑府之兰州界;南一千五百七十五里,至于西宁卫之黄河界;西五百七十里,至于肃州卫之嘉峪山,北一千五百里,至亦集乃地”。宁王在长城以北“就藩大宁。大宁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