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七章 理学之争(上)(2 / 4)

大明求生记 拉拉袖 1912 字 2023-02-27

可以去扰,“静”能平心气,“静”中有思,“静”中有悟,“静”中能养出“端倪”。何谓端倪?“心可得而拟,口不可得而言”。这“端倪”能意会到,但还真不好说出来,它实际是对“道”的一种体验式的理解,这是一种直觉思维,也是一种道德实践的体验虚明静一者为之主”表明“心”具有主体、主宰的意义。心的主体、主宰意义表现在心与身、心与事、心与理等的关系中。心与事合,心与理合,形成了心无内外、理无内外的内与外合一关系。心与理、心与事、心与形虽然是合一的,但心对于理、事、形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具有核心价值。天地万事万物因心而存在,因心而具有价值。这样就否定了“中周正心”中的许多学说,更别说“程朱理学”了。

对于这样的观点,还得等到几十年后王守仁来发扬,王守仁字阳明,又称王阳明,对于陈献章的主张也不尽然,秉承发展于陆九渊,开创了“阳明心学”,王阳明的学说:讲心、讲性、讲良知、讲仁、讲诚、讲修齐治平、万物一体等,其实这些都是与孔孟儒学存在一定联系的,其思想体系与基本框架,与孔孟儒学几乎无异。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反对程朱理学,这一点又跟陈献章主张吻合,而此时的王守仁还在襁褓中。

在章子俊看来,不管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有利于统治阶级,都是对孔孟,董仲舒等儒学的发展,承认理的存在都是唯心主义思想,都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不同点:程朱成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的方法来把握理,陆王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的方法。

总之,王明阳心学的出现,是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促使了思想文化的进步。

陈献章跟孔府中的老学究李敏轩发生冲突,事情闹的有点大了,李敏轩提议明日在孔庙学府开经辨。孔府中有五经博士、学士、儒家大学专注于发扬儒学,维护孔子学说,研究经世之道。居住在孔庙周围的这些隐士都是这些人的门客,称为孔府儒生。

章子俊很头痛,要是知道将来不管是程朱理学还是王阳明的心学,统统会被历史的潮流而抛弃,也不用等到将来,到了明末清初的“三大儒”就被否定了,用黄宗羲的思想主张是,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提倡法治,同时也反对重农抑商的政策,倡导发展商业!

如果此时章子俊拿出黄宗羲的这一套学说主张出来,肯定被喷的狗血淋头,黄宗羲认为君主一人执政是阻碍社会进步的重大因素,提倡法治,反对一人独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