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东庆易帜(3 / 4)

控制着帝都南路的他,完全可以从容的撤退到平风。他现在思考的,是退回到平风之后的事情。

尽管他到时候还可以掌控平风、巨田、山冲等城市和地区,但是理论上他那个时候已经成为地方割据的诸侯了,根本不具备对抗朝廷的实力。

那种情况基本等于慢性**,等赵宇收拾完了赵吉之后,就会南下平定他这么一个危险的割据势力。

有大唐帝国帮助,他根本就没有任何抵抗的能力。而到了那个时候他的背后是山,根本就无路可退。

向南他倒是可以打通去入蜀城的道路,但是虽然那里叫做入蜀,现如今却已经成了“入秦”的通道。秦国之前进攻蜀国,已经切断了大华与蜀国的联系。

这样一来,他赵捷基本上就等于说是瓮中之鳖,也就只能任人宰割了。

所以赵捷开始思考,思考究竟有没有什么办法保住自己的小命:他想到了三个选项。

第一个就是现在就投降赵吉,联合赵吉对抗赵宇。处于对彼此的需要,赵吉只要不傻,短时间内就不可能对他不利。

两个人报团取暖,虽然局面艰难了一些,但是多少可以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大家也都有一个不错的退路。

第二条路就是他现在立即向丰江方面投降,尽管他的野心暴露,赵宇一定会防范他,但是只要他放弃兵权,老老实实当一个闲散王爷,估计也有条活路。

不过这种把自己的小命放在别人手中的感觉确实不太好,赵捷并不太倾向这个选择。

最后一个选择就是投降秦国:到时候献上部队和领土,秦国方面肯定会非常高兴,这个选择是最保险最稳妥的,秦国没有任何理由为难投诚的赵捷。

这个选项虽然安全,却和第二个选项一样,只能放弃兵权,老老实实做一个富家翁。赵捷纠结的地方就在于此:他不太甘愿放弃手中的权力。

为什么赵捷没有投降大唐帝国的选择呢?因为他现在还不知道赵宇已经把归光卖给大唐帝国了。

赵宇签订的密约是要等他成为大华帝国皇帝之后才能公布于众的,不然支持他的许多人都会对他心生不满。

任何一个时代,大家对卖国求荣的货色都是反感的,这是正常的思维反应。

赵捷不知道自己的控制区和大唐帝国有接壤,自然不可能有投降大唐帝国的心思。

在赵捷盘算着自己的后路的时候,赵吉却在皇宫里急的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般:赵捷有的跑,他是连跑都没资格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