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听起来很抽象,那么十二律到底是什么呢,这个其实就是古代对一个八度音程之间的频率划分。
什么叫一个八度音程呢,很简单,就是两个音的频率之比为两倍关系就是一个八度,比如一个人说话的频率为800hz,另一个人说话的频率为400hz,那么两个人说话的音调就是隔了一个八度。
为什么非要两倍呢?
因为两倍频率,是人类听觉差异较为明显的最低整数倍。
也就是说,人类听到两倍频率差异的声音,很容易分辨不同,但是频率高一点点或低一点点,那很多人就分辨不出有什么区别了。
但是作为音乐来讲,两倍频率还是不够细!
所以需要划分得更细,现代音乐自不必说,那么古人如何划分一个八度之间的频率呢?ωωw.
古人想了一个好办法,叫“三分损益法”。
损很简单,就是减短一点,益就是增加一点。
什么意思呢,原理上来讲,乐器发声属于机械驻波,机械驻波在介质一定(同样的乐器材料)下,那么传播速度就一定,速度一定,那此时发出来声音的频率和波长就是反比关系。
简单来说就是,一根丝制或管制的乐器,长度变为原来的1/2,那么频率就变成了原来的两倍,此时间隔的音程就是一个八度。
那么“三分损益”怎么操作的呢?
具体来说就是拿一根长27厘米的琴弦定为“黄钟”(假设此时弹奏出的频率为400hz),那么下一根琴弦的长度就为27*2/3=18厘米,这一根定为“大吕”,,相当于长度变为原来的2/3(损1/3);那么再下一根18*4/3=24厘米,定为“太簇”,相当于长度变为上一根的4/3(益1/3),接着再下一根,又损1/3,再增1/3...
这样重复11次之后,就会得到最后一根琴弦,弹奏的音为“应钟”,长度大概就是13.3厘米,变为最初的一半,此时弹奏的声音频率就接近200hz。
所以这个时候黄钟的频率就接近应钟的两倍,差不多一个八度。
当然不是完整的两倍,只是接近两倍,这也是为什么分成十二律的原因,因为十二律区分的音,最为接近一个八度。
只是接近,不是完整的区分一个八度。
所以现实来说,音阶的准确的精准度都有极限,所以一个八度分成十二份,已经可以构成一个不是那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