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艰难险阻的成王路(1 / 3)

白芨和宋大爷隔空配合了一波,成功打出第一套连招,将所有人的目光都牵制在了宁水。

圣旨来得这么急,不惜要让宋府令连续赶路半个多月,说明边境已经做好准备了。

而新出炉的王爷要做的很简单,搞事,搞大事。

未来几个月,甚至是几年,女子封王这个话题将不断发酵下去。

对于**不甚敏感的,通常会用品级去判断官到底大不大、好不好。

然而,在官场上,权力与品级,完全是两码事。

许多人并不知道,一个子爵的爵位,品级已经是一品,伯爵往上,都是超品。

因此,单论品阶的话,王爵和公侯伯是一样的。

反观六部九卿,六部尚书正二品,与各道巡抚实际同级,大理寺卿、都察院左右都御史、通政史司通政使,则是正三品。

一个侯爷,如果身上没有其他的职位,那么远不如一个侍郎,甚至是知府吃香。

就像兴平侯赵思明,拿掉京郊大营主将头衔,谁还会搭理他?

职位重不重要,完全看的是手里有多少权力。

最有意思的就是内阁,朝廷给大学士的品级只有五品,你没有看错,真的是五品。

首辅之所以能给人位高权重的假象,是因为他们身兼数职,有三公、三师等其他官职头衔加成。在成为大学士之前,他们已经是朝廷重臣了。

但就是这么个区区五品的官职,多少人穷极一生都塌不进去。

假如,一个三品侍郎能换一个没有任何其他头衔的大学士,恐怕六部的十二个侍郎,当场就得撸起袖子决斗。

入阁是文官的终极目标,发展到后来有非庶吉士不要的潜规则,手上的权力大到离谱,远超丞相。皇帝的圣旨说封就封,打回去的时候顺带还要骂两句,搞得皇帝一点脾气都没有。

所以说,品级看看就得了,没好大意义。顶多是领工资福利的时候,能多抱两斤碳,多扛几石米回家。

爵位,多数时候代表殊荣,是朝廷的一种认可和褒奖,后世留名的象征。

在固有印象中,爵位超难封,但这种现象是针对文官来说,武将是不一样的,门槛没想象的那么高。

这种区别对待也很容易理解,毕竟武将大多短命,文官超长待机。

那些历史上有名的几朝元老,武将出身的凤毛麟角,多数都是治世文臣。

而能在权利场中分蛋糕的,谁都不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