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是贵州王学士子,也就是贵州龙场的王阳明学派。
冉宗孔、胡学礼、田维安等人礼貌参见,每个人都看起来很健康有力,与文弱书生毫不着边。
另外又有数人,也是一般样貌。
他们都是贵州本地人,此时是黔中王学人物,师从心学名士李渭。
王宏宇一一与他们相见,王徵引导众人,嘘寒问暖攀谈几句。
压轴的是一位五十岁的文士,此人气质不凡,前面南皋书院、贵州王学文士对他都瞩目尊敬。
这位文士对王宏宇问候道:“在下李廷谦,早听闻王将军是少年英雄,今日见面,真觉得西南有幸、大明有幸啊。”
艾友兰赶紧引荐一下,这位李廷谦,是王学名士李渭的儿子,现任贵州国子监助教。
众人在郧县前畅谈起来,言谈三句离不开李渭和邹元标。
邹元标算是王宏宇的熟人了,李渭不论前世还是此时,倒都不太了解。
听了一会便了解到,李渭作为王学名士,对王守仁“以行为先”将知行合一有所发展,更强调行,认为知会建立在行的基础上,非常关注劳动和社会现实。
提出“应当先行其言,行在知与言之先。”
这对于士大夫风气,明显是有益的影响。
也有助于王宏宇推出物质、生产、实践、实验和客观关系为基础,意识、**、理论、论点和主观分析建立在前者基础上。
用理论上的话来说,王阳明主观唯心主义色彩很浓,而李渭虽是王学名士,但将心学往“实践出心学”推动。
当然更符合王宏宇的认知观念。
当然李渭的理论也有一些容易被人歪曲,拿来阻碍发展。比如李渭提出“明道”、“不欲”、仁而为民,其实是侧重于士子、地主们朴素,朝廷官吏不宜劳民。
但是会被一些擅于朝堂攻讦和断章取义的文人,拿来阻碍工商业,认为工商违背不欲的操守。还有的拿这个来攻讦朝廷,认为官府不该有作为,应务虚为主。
这与李渭务实,尤其将“行”看得比“知”还重要,正是背道而驰。
断章取义,往往能制造前后矛盾,有的时候要看他怎么做,而不是怎么说。
这些贵州文士本和王宏宇这位遵义武举人没啥关联。
但是艾友芝告诉他们,朝廷“众正盈朝”,每一个人想着西南安稳的事,恰恰是这个西南出身的年轻人,用尽一切办法,说服众人提防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