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为国创收(2 / 3)

不是更上一层楼那么简单。

“小四嫂,你想做什么”?

李恬感觉真是瞌睡遇到了枕头。

“海上贸易!怎么样,有没有兴趣”?

此时收回台W已经二十多年,康熙帝早已取消了禁海领,恢复了对外通商。

为了对外通商,康熙帝设置了广东广州、福建漳州、浙江宁波和江南云台山四大海关进行国际贸易。

在海关之下,又设置了几十个海关口岸。

至此,海关制度取代了明代的市舶司制度。ωωw.

清朝官方不直接参与对外贸易,而是利用中介行商进行管理,推行“以官制商,以商制夷”的行商制度。

行商一般由口碑较好的大商人充任。

他们被授予了三大职能,一是代理**向外国商人征税的最后一个环节,二是代理外商销售货物,三是代理清朝**和外商交涉事务。

这几点类似**和外经贸的部分职能。

行商之中最著名的就是广州的“十三行”,即使是到了几百年后的现代依旧是外商云集之地。

九爷眼睛大睁:“小四嫂,你这主意可真够大的啊”!

老九看着四哥,你这位侧福晋胆子也太大了点吧。

海上贸易成本极大,光是一条海船就得要十几二十万两。

“你不用看四爷的意思,这是我的打算。要是只有我自己的话,我还不敢做这么大的生意呢,这不加上九爷您的支持,成本和风险咱们共担,我这就有底气的多了啊。”

四爷也没想到李恬是打着这个主意。

朝堂上对于海禁的态度是很敏感的,除了沿海几个城市外,内陆官员对于开海都持反对意见。

李恬自然知道朝堂上对于海上贸易的态度,康熙朝经历了两次海禁。

不说深刻原因,只论浅薄点的两个禁海的前情。

第一次是因为台W郑氏家族和福建等地居民互通情报。

第二次则是因为天主教等西洋人干涉大清内政,还会利用传教之余散播一些不利于大清**统治的言论。

加上国内的商船出海后,每年大约有一小半都滞留在国外不肯回来。造成了资金和人员的流失。

而此时的大清朝依旧是农耕经济社会,自给自足即可满足生产生活需要。

国内进口或者走私的外来商品,大多是一些奢侈品。进口最多的除了粮食大米外,就是香料胡椒、金银器物和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