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地。并设置汉人司马监视之。
魏武帝始分其众为五部,部立其中贵者为帅,选汉人为司马以监督之。--《晋书北狄传》
前文提到的呼厨泉单于来朝(217),反被曹操扣押,令去卑监国,便是这一制度的典型案例。
这一制度的沿用时间甚久。干宝《晋纪》记载,魏吴对峙期间,孙皓遣使入魏,司马昭设宴款待,在宴席上向东吴使者介绍了“安乐公”与“匈奴单于”。
安乐公即刘禅,匈奴单于则不详其姓名。
晋文王(司马昭)飨之,百寮毕会,使傧者告曰:“某者安乐公也,某者匈奴单于也。”--干宝《晋纪》
站点:塔读小说,欢迎下载-
按刘禅内迁时间(264)与司马昭卒年(265)推断,此事应发生在魏咸熙年间(264-265)。
此时距离呼厨泉被软禁(217),已过去将近半个世纪。
明年(指魏咸熙元年)春正月……后主举家东迁,既至洛阳。--《蜀书后主传》
照此看来,司马昭提到的“匈奴单于”应该不是呼厨泉,而是匈奴王庭的继任单于。
当然,鉴于彼时的“单于虚位”制度,成为单于,也便意味着沦为人质。
这也可以侧面解释,为什么刘豹、刘渊这种屠各支属,地位能够逐渐攀升,并成为北狄之中“最豪贵”的家族。
因为真正的南单于家族,早已失去了实际权力与地位。
于夫罗的直系子孙,在史书中甚至没有留下名字。
其实从于夫罗家族的姓名特征看,羌渠、于夫罗、呼厨泉、去卑明显是胡名,与刘渊、刘豹、刘聪、刘曜这种高度汉化的名称大相径庭。
因为这两个家族,一支出身匈奴王庭,一支出身屠各贵族,本就没有太大联系。
站点:塔读小说,欢迎下载-
学者唐长孺在《魏晋杂胡考》中认为刘渊假托世系,是因为匈奴王庭的主体在西晋时代已不复存在。
一个掌握实权的屠各酋长(指刘渊),比南单于、左右贤王的号召力要大得多。
刘渊假托单于之名,联合匈奴余众恢复旧业,更加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其实“假托世系”这一现象,在中国古代数见不鲜。
前赵刘渊假托为于夫罗之孙,大夏的赫连勃勃,亦假托为“右贤王去卑之后”。
由于于夫罗与去卑同族,因此《晋书》便理所当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