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始皇东巡(1 / 3)

倾危大秦 扶摇不乖 1071 字 1个月前

翌日一大早,扶苏跟上郡郡守沟通好之后,便前往上郡西北方向,靠近河南地(河套平原地区,非今日河南)的地区查看此地征兵情况。

如今整个河南地,北地郡,上郡,九原郡因为迁来大批人口,农耕发展十分迅速,近一年的时间,已经充分发挥了华夏民族种田的天赋,整个水草丰美的河套地区,被开垦成了良田之地。

这还是扶苏跟各个郡守商议,保留大片草地以备养马之用,要不然恐怕整个河套地区都被开垦成田地。

此次征兵,不是扶苏不想从长城军团中筛选士卒出来之后,然后汇报咸阳。

而是长城军团为秦国虽为秦国关中精锐不加,但是受秦法与“军功受爵”影响颇深,这使得扶苏想建立一支完全脱产的常备军,让军队成为自己私军太难。

于是扶苏决定从新迁移人口中来筛选一万人,组建骑兵兵团。

此处征兵现场很热闹,郡县给出的条件十分丰厚,此次征调者,家中可免赋税十年。

这使得欲报名之人浩浩汤汤,前去各地征兵处。

扶苏看着排着长队前来应征的人,形形**都在其中,贪鄙、庸陋、轻佻、滑稽之人,是招兵不喜欢的对象,扶苏前世便读过很多史书,兵书,戚继光所著《纪效新书》中对于什么样的人可以选取,怎么样选取,如何根据各自能力分配每个人的职责,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在《束伍》第一句话便是“兵之贵选,尚已”。他多年带兵南征北战,选人谨遵“第一切忌,勿用城市油滑之人。”选兵最好的便是“乡野敦厚之人,黝黑粗壮,坚韧耐苦”。

并且戚继光认为选人“必以胆为主”,这些正应了明太祖朱元璋之“兵贵精而不在多”。

后世历史也验证了此方法的正确性,李世民一千“黑甲”军,无往不利,陈庆之白袍多次以少胜多,唐朝名将郭子仪五百精骑,所向披靡,大破敌军史思明数万军队。

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扶苏走进了一些,听到一位黝黑壮汉再跟旁边一位老乡谈论着此次征兵。

“听说了没有,听说这次是扶苏公子在征兵,选上的话可以成为秦国‘锐士’,从此家里不用缴纳税赋,嘿嘿嘿,但愿我们能被选上。”

在战国时期便出现了长期服役的“常备军”,例如秦国的“锐士”,魏国的“武卒”,齐国的“技击”等等,这些人经过严格筛选,被征调为兵后,便成为脱产兵。

这便是战国时期的职业兵,这些人的家中被免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