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一方的火炮质量虽然有所提升,但是有明廷官员参与的地方,就少不了偷工减料,再加上战术布置不得当,炮兵素质差一些,大乾的阵地防御体系布置的妥当一些,等等诸多原因。
这导致明军的炮击效果非常一般,但是大乾一方的炮击却给明廷的军队造成了不小的伤亡。
虽然此时大队的步兵,还在炮火的掩护下,在队伍的后方,只是前方的使用火炮的炮手在作战。
但也损失不小,而且明军没有完备的指挥体系,技术兵种也稀缺,这导致炮兵阵地一旦受到伤害,就很难恢复。
而他们自身因为伤亡,而知道很南恢复,其实不是大事。
主要是他们无法持续性的提供火力支持,就很难给后面的步兵提供掩护。
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很多明廷的官员也很清楚。
他们的火炮确实不如伪乾。
火炮对轰没有效果,也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浪费火药,当然,还有极其宝贵的时间。
仗总是要打的。
人命相比之下,没有那么值钱。
于是乎,在军官的命令下,大队的步兵们开始列队上前,而这些大队步兵的前方,还有着众多的各种类型的散弹炮!
这一场战役里,其实双方的火炮数量中,最多的还是双方的散弹炮。
在大乾救民军这一方,因为大乾积极引进西方的技术,再加上从东镇庙时代,就开始设置兵工厂,不断的摸索,到如今终于开花接过来。
大乾的两斤散弹炮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而且在火炮大王孙元化的加入之下,铸造火炮的技术飞速提升。
孙元化在大乾虽然挂着副参谋长的职务,但是在大乾,他更多的时间是用在武器的研发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之上。
如今大乾的两斤散弹炮,大规模的采用铁铸。
这就相当便宜了啊。
要知道,大乾的治下,最不缺乏的便是铁了。
大量的铁铸火炮被生产出来,虽然说这玩意的射程只有区区一百五十米,杀伤力也只能说一般般。
但是架不住便宜啊,所以一直都是增加装备的规模。
最早的时期,一个步兵团也不过是装备六门两斤散弹炮而已,但是后来是增加到八门,等到了整编时期,根据大乾救民军的最新编制,一个步兵团已经是下设了一个扩大规模的步炮队,辖有九门两斤散弹炮、三门三斤散弹炮,一共十二门散弹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