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七章 爱民如子(1 / 4)

朐县作为盐场让淮安沿海的州县都非常眼红,如阐东县这般贫困,想到若是采用新式盐场的方法,设置语出盐场,县里的财政肯定会有很大的改观。

别说是脱贫,甚至可以成为江南数一数二的县。

谁知道刘一闯闻言,却摇摇头说道:“伯爷误会下官的意思了,下官虽未位卑,也知道这盐场乃是淮安整理战略的产物,不是随便可以修建的。

为了阐东县一县,而破坏伯爷的整体布局,是完全不可取的。

下官虽然愚昧但还不至于愚蠢。

这一次,下官之所以之所以厚颜前来,是想请伯爷如同之前在盱眙那般,给咱们阐东县百姓指一条小康之路。

而非是为了自己的前途。

不是下官清高,为了当地的百姓,下官给您磕头都行。

可若是为了自己,下官可不好意思求您。

再者说,之前阐东县给世家煮海盐的百姓十之六七,可是照样吃不饱穿不暖。”

朱振本来还有些懈怠,听闻此言,顿时肃然起敬,原本懈怠的坐姿也正经起来,挺直腰板,以示尊重。

乱世之中,竟然还有这般为民请命的好官,这可真不多见。

甚至,在朱振看来,这就是典型的稀有动物,必须保护起来,用来树立典型,用来引导官场习气的改变。

若是朱振开口向应天请命,在阐东县设立新的盐场,几乎没有任何问题。

毕竟新式制盐之法,就是他首创的,应天的官员会给他这个面子。

但是这位县令不仅仅有大局观,而且还能看透事情的本质。

朐县的富裕,根本与盐场没有多大的关系。

设立盐场,确实会让阐东县瞬间变得有钱,仅仅是赋税一样,就可以让阐东县富得流油。

但是老百姓又有什么收益呢?

说到底,当地的百姓煮盐和晒盐,都是给别人打工啊,收入上哪怕是有所变化,但是又能解决多少人的工作问题?

刘一闯能够不为自己的政绩谋算,只是为了改善当地百姓的生活,比起当世的不少官员要强太多了。

这样的官员,离任的时候,万民伞肯定是少不了的。

不得不说,阐东县虽然贫困,但是有一位好的县官。

一旁的常茂、刘青山、戚斌、盛庸等人,也对这位之前表现的有些腼腆的县令肃然起敬。

朱振看着眼前这位,大抵是自己到达淮安之后,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