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宫内,弘治皇帝正在召集大臣给自己讲学。
这也是皇帝日常的必修课之一了,一般是召集翰林院的侍讲学士来给自己讲一讲一些历史、帝王之术、经典典籍之类的。
算是天子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一般能够给天子讲学的人那都是相当有水平的翰林院大学士,不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什么的,至少也是满腹经纶、才华横溢了。
这能够进翰林院的那都是科举考试之中排名靠前的大才子,才华自然是不用怀疑的。
“古之帝王讲究勤俭节约,好学深思,治国讲究以仁义道德治天下,以孝治天下,不与民争利,劝课农桑,与民休养,自可成一代圣明之主!”
弘治皇帝听着侍讲学士将古之帝王的治国之道,脑海中也是在思索着。
这历朝历代都是这样做的话,为何朝代还会更迭?
这仁义道德、孝顺如果真的可以治天下的话,那为什么还需用法律?
说到底啊,这些不过是儒家历朝历代都在用来忽悠君王的东西罢了。
还是刘晋当初所说的是对的,朝代的更迭,最关键、最核心的因素还是因为土地兼并的问题。
土地和财富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底层的老百姓生活越来越艰难了,一旦来个风吹草动,天灾人祸什么的,这些老百姓立即就活不下去了,自然而然也就到了改朝换代的时候了。
什么仁义道德,孝顺之类的,在吃不饱穿不暖的面前都是扯澹。
唯有老百姓能够吃得饱、穿得暖的情况下,这人才能够来说讲仁义道德、礼义廉耻什么的,衣食足而知荣辱就是这个道理。
每个朝代刚刚开始的时候,老百姓还有自己的土地,土地没有大量的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这个时候老百姓过的下去,自然而然就可以稳定,也可以繁荣起来。
可是伴随着土地的兼并,人口的增长,老百姓的土地越来越少,税赋越来越重了,这个朝代慢慢的就开始走下坡路了,也就免不了要朝代更迭了。
大明能够有现在,还真的是依靠了对外的殖民和扩张,依靠了工业的发展提高了劳动力和生产效率,所以才能够逆天改命,变的繁荣富强起来。
至于说儒家的这一套,它已经落伍了,不再适应这个时代了。
“...所谓与民争利,是指天子、皇家不该与老百姓争夺利益,这天下本身就是属于天子属于皇家的,岂可再与百姓争利。”
“唯有让利于百姓,给老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