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御史李林甫的侄儿李甲。
按照约定俗成的规矩,重修的《圣谕广训》只能提前交给大姓望族,王叔文是琅琊王氏的一员,可谓是天底下最拔尖的望族之一了。
就怕王叔文因为水调歌头和骂战折腾出来的名声,对于赵庆青睐有加,提前把《圣谕广训》交给他。
李甲担心的同时,却又认为没有多大的可能,以他学政的身份,只要提前拿出了《圣谕广训》,不免有了徇私舞弊的意味。
谁都可以提前拿出来《圣谕广训》,唯独学政不可以,要做到一碗水端平,不能有任何徇私舞弊的行为。
再者说了,按照这次重修《圣谕广训》的规矩,明天才会拿出新的《圣谕广训》,今天是不可能拿出来。
王叔文提前拿出来交给赵庆,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只会引起御史的弹劾。
王叔文和赵庆不过是见了一面,颇为欣赏他的才情,还没有到愿意为了他遭到弹劾的地步。
就连家中的子侄都不可能,何况是只有一面之缘的赵庆了。
李甲紧张过后,又放下心来,看向赵庆的眼神里多了几分嘲弄。
一个乡下来的寒门读书人,还想夺得县试第一名的案首,简直是痴心妄想。
事情就像李甲预料的那样,王叔文闲谈了两句,没有拿出《圣谕广训》。
只是闲谈,足够让李甲心里产生嫉妒的情绪了。
他对于旁边的赵庆越发不满,一个乡下来的泥腿子,抢走了他李甲的风头。
王叔文不知道周围的青年才俊心里有什么想法,也不会在意他们的想法,再次勉励了几句:“你用来鼓吹名声的手段,着实不俗,以小博大的程度,着实是罕见的很,仕林里从来没有出现过你这般新奇的手段。不过也不能自傲自满,还是要用功读书,等到高中了进士以后,你的这些手段会有更大用处。”
王叔文说完这话,回头看向了旁边的姚公,笑问了一句:“听说姚公与赵庆有个约定,等到他连中了小三元,便把他收入门墙。看来姚公精挑细选了这么多年,总算挑选了一名衣钵弟子了。”
说到这里,王叔文心生感慨:“当初恩师门下的几名衣钵弟子,就数姚公心性淡泊,一直没有挑选衣钵弟子的心思,没想到居然是在小汴京里留下了一个约定,这要是让京城里的大姓子弟知道了,还不得气恼的捶胸顿足,错失了成为姚公衣钵弟子的机会。”x33
李甲不是泰州学派的门生,却不排斥心学,无论是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