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六章 追杀(3 / 6)

然而一眼望过去。很明显的就能看出来,夏侯惇带领的士兵腰间的人头更多。

于禁这边的士兵腰间几乎并没有多少人头,大多数人都没有带。

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并没有杀人,也许他们把人杀掉之后,只是将尸体丢弃在那里,没有选择带走人头。

说不定白捡到人头的夏侯惇的士兵还会感到窃喜,心中嘲笑这些人愚蠢。

这就是两种不同心态的士兵做出的不同的反应。

三路兵马,于禁这里吃到的败仗最多。

他的士兵们理应更害怕兵败的惩罚,想要获得更多的功劳回去抵掉惩罚。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虽然他们确实很想将这些人头带走,但是他们选择的还是轻装简行。

这个人头好几斤,把他挂在腰间,回去的路上实在是个累赘。….短时间虽然不会感到疲惫,但是一路走下去,成百上千里路,这个人头会大大的耽误他们逃命。M.

腰上有这个空隙,于禁的士兵宁可多带一些干粮。

而夏侯惇的士兵才选择将带不走的干粮一律烧掉,腰间能多挂几个人头就多挂几个人头。

这样一来,夏侯惇坐在马上,一只眼却能看到两种情况。

跟随自己绕过襄阳耀武扬威的士兵,人人的腰间几乎都有一颗血淋淋的头颅。

跟随于禁往东行进的士兵,腰间几乎都是干净利落,更多的人是选择了一个灰布包。

夏侯惇当然认得出来,那里面是干粮。

对于两边士兵的这种选择,夏侯惇并不做评价。

事实上,夏侯惇自己也未必会感到有多么的危险,毕竟他没有亲自与赵云交锋。

而这场兵败,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分兵三路导致了兵力空虚。如今虽然损兵折将,但是三路合一一万多匹马,夏侯惇不觉得赵云的人能够将自己击败。

如今的撤兵只是不想被刘备和刘表联合断了退路绞杀而已,并不一定是夏侯惇真的打不过赵云,最起码夏侯惇是这样想的。

所以,对于两方人不同的选择,夏侯惇心中能够理解,却并不去干涉。

很明显,于禁的士兵吃了几次败仗,觉得难以与敌军对抗,如今的败退是属于败逃。

败逃的路上,首先考虑的是活命。

所以,他们宁可放弃回去之后抵消惩罚的功劳,选择多带一些干粮。这样一来,既减轻逃走路上的负担,也能增加活命的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