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章 良政(1 / 6)

诸葛亮这一次一共暗示了三个意思。

首先是入吴之后,刘备要保持仁德的状态。

最起码表现的是自己好糊弄一点,表现的自己不偏不倚,是一个传统的爱民君主。

这样就会给江东的一些大家族一种假象错觉,他们认为他们可以掌控刘备。

或者说,他们认为刘备是愿意遵从游戏规则的。

当他们受到了庞统、诸葛亮等人的压制或者惩处之后,他们首先想到的不会是引来外敌,而是现在刘备那里获得更多的话语权。

诸葛亮第二个意思则是为刘备治理整个扬州定下了一个基调。

只不过他身为下属,不好越俎代庖,直接替主公做主,因此用两篇文章借古喻今。ωωw.

诸葛亮一直以来和董良一样,都是认为治理要德法并用,绝不能像普通的儒生一样,一味的强调仁义道德。

但是这个法律的缰绳既要体现基本的爱民思想,套在世家大族的脖子上,又不能过激。

因此这个时候,尚书里明德慎罚的思想则就是更合适的了。

诸葛亮提出来这个思想,其实并不完全与周公的想法一致。

这同样也只是一个借古代经义表达自己思想的噱头。

诸葛亮将慎罚表达为编写出一套可靠周密的律法。

如此一来,既规劝了刘备手下一些思想较为传统僵硬的儒生。

同时也劝告了那些比较激进的,为整体的治理方针立下了一套严密却不苛刻的稳健中正的步调。

至于诸葛亮第三层意思就不会被人在嘴上说出来了。

他让刘备去宣传德,让手下人去用法律对抗阻碍者。

这种意思自然是让手下人做刘备的手套,好名声留给刘备手下人充当背黑锅或者说是承担压力的角色。

很多人爱惜自己的名声更甚于做出一些真功业。

这样的人看起来很可笑,但是这种人并不在少数,而且往往能在社会上真的获得一个好名声,得到许多人的推崇。

诸葛亮当然不希望刘备的手下都是这种人。同时他以两篇文章,委婉的试探着众人的心意。

最起码是对庞统进行了直接的试探。

诸葛亮承认庞统有才,但是因为相处日短,毕竟不知道是否能与庞统交心,两人是否为一路人。

庞统的功利心比这诸葛亮要大一些,诸葛亮也不知道庞统愿不愿意背上这口黑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