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四十章 诸葛亮又怎么样!哼╭(╯^╰)╮(2 / 6)

五六天进行播种最好。不过这一批已经没有实验的机会了,只能记录下来,和明年的情况作对照才能知道。”

对于这个解释和这个失误,董良是可以理解的。

毕竟大家基本上都是第一次,而且是从刀耕火种直接跳到水稻育苗,这比之最开始的旱作精工细作还不一样。

而找到的有经验的老手,一般也都是旱作农业的高手,毕竟农业发达在中原和关中。

虽然现在关中不行了。

但是这些地方都是旱作为主的。

“没关系,一切都是刚起步,慢慢积累经验嘛!这些失误都是可以容忍的,反正总会是比原来好的。”

“农业技术不是一时半会可以推进的,需要一年年的积累,你选择了从事这个工作,可不能气馁啊!”

董良安慰王朴道。

王朴是个老实人,年纪也不大,但是愿意用功。

如果这样的人愿意去年复一年的钻研农业种植,董良相信,等到大家都头发花白的时候,那时候的产量一定不可同日而语。

不是因为大家有多么厉害,只是因为一切都才刚起步。

“还有其他的问题没有?”

董良伸手摸一摸田里的秧苗,又问道。

“有,播种的太早,秧苗的生长时间太长了,会提早到抽节,这都是不利于插秧的。而且稻苗的生长情况也有差异。”

董良反翻着手里的稻苗,想了想道:“也不用都等到明年才能对比情况。你们把本县的稻苗生长中的基本情况记录好。”

“再向南边的县要他们的记录,北边的也要,大家互相分享一下情报嘛!对比一下,看看那些是变量,大家的生长条件有哪些差异,稻苗生长情况有哪些差异,就可以得出来一部分经验用到第二季稻上了。”

董良翻看了几块田,**两株长度差异很大的苗。

“这样的稻苗,我想他们种到地里,成熟的时间一定会不一样的。这样应该会影响粮食成熟时候的收割,会延迟成熟时间和粮食质量。”

“你们耕种的时候要注意一下,尽量做出区分。”

这样的秧苗董良是从以前自己的小麦种植经验里得到的。

虽然小麦不用育苗,但是有一些杂株在里面成熟情况不一样,就会导致一部分熟了,一部分还发青。

收割的话,青的会腐烂难以保存。

但是不收割又会延误农时,并且已经成熟的小麦留下地里很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