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路上(2 / 3)

要按坐车的那些老人,反而能多走一些路,毕竟牲畜还是有力。

但是人不行,很多步行的都是妇孺,走得慢。

这一天的路程,骑马半个时辰都能走完。

所以董良他们也不怕走散。

董良带着学生,每人抗一块大木板,他们学绘图就在这木板上。

用木炭棒涂鸦,画错了用水一擦,这刚开始学,还是不舍得浪费纸,纸的质量也一般,还是没有木板方便。

他们一边走着,一边用目测长度和高度。

他们即便是董良也只能勉强在地图上表示地形起伏,尽量做到按照比例尺缩放。

但是缩放的数据,都是用眼看的,其实误差还是不小的。

为此特意选了两个目的好的士卒,擅长用眼测距的,这都是一个经验和感觉。

你让董良去看,从后世来的他始终难以学会他父辈们,用眼一估摸有多长,用手一掂量多重的本事。

这两个士卒,每人随机测距五次,然后再实际的用步去丈量一下,取个平均值,这是董良能想到的最好用,尽量准确的方法了。

也许有其他的方法,但是,他不会……

只见他们一边走,一边看,一边在木板上勾勾画画……

而在队伍中,时不时传来孩童和少年的叫声,不知道在叫什么。

走进一看,孩子们或一手牵着父母,一手抱一块小木板,那小木板上歪歪扭扭的画着几个不是汉王朝有的符号。

那是拼音!

董良想普及教育,首先要先搞定识字的问题。

他能想到的,就是他学过的。

他在汝南城中试行,给五百个常用字标上拼音,不过,那时候不是重点,因为要迫切需要培养出来第一批文吏,然后以他们作为第一桶金,滚动起来。

所以对于他们就是死记硬背为主,拼音只是辅助。

但是成年人的成熟思想,高强度的记几个拼音还是可以做到的。

而那些孤儿学生,则对于公文写作之类的课题放一放,重点打的基础。ωωw.

董良将几百名学生,分散在队伍中。

一人带动周围的孩子识字。

一开始当然要先学拼音。

午饭的时候,交给孩子们一两个拼音,然后分给他们小木板,一边赶路,一边照着喊。

如果有上进的大人愿意跟着学,当然也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