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风起之后(下)(1 / 4)

长安有妖气 城墙内外 1757 字 10个月前

一个人在对错的辩论上,只看客观条件显然是不现实的,只因对错的界定范围是在宽广,如果不能将自己完全置身在当事人里就无法做出确定的,第一时间的反馈。

但是,如果关于这件事只听当事人的说法又难免有失偏颇,许多时候做法和结果都和个人本身的性格偏激与否息息相关。

世上关于对错的议题愈演愈烈,有人这样说道:“我知道我一无所知,因此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时,我总是不敢先说对错,一定要先将自己设身处地置于其中的场景,经过长租的思考和修正,最后才能说一声,我这样做是对的。”

另一部分理性者这样说道:“首先,我们需要从事实出发。在做出任何决定之前,我们应该先对事情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和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其次,我们需要遵循道理的原则。道理是衡量对错的一把尺子,我们可以通过理解道理来判断事情的是非。最后,我们需要考虑价值观的因素。每个人的价值观都有所不同,但我们需要在自己的价值观指导下,做出符合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决定。”

·当对错的辩论到了无法攀升的高点,双方谁也无法说服谁,就出现了第三种声音,他们说:“对错只是一种自我认知,这个世界根本没有绝对的对错,大家又何必要因为这种没有结论的事情浪费自己的时间?”

提出这种说法的人也有一种人格的代名词,叫做‘和稀泥’,·其核心思想是,反正这件事和我无关,和个稀泥,大家和和气气不好吗?

这种说法一开始很新奇,因为很符合逻辑,就好像一个人饿了要吃饭,另一个人说你记得少吃一点,不然容易胖,听起来是具有前瞻性的。

只是时间一久,人们发现了这种说法的漏洞,只因为当一种说法听起来太过于富有逻辑,太过于看似公平的时候,背后的原因一定是事不关己。

所以,到了最后,这种说法反而是挨骂最多的,当初最早以这个论点写出文章的人,院子竟也被人追踪过来,一场极大动静的闹剧之后,作者出面解释,只说自己是为了博人眼球。

事实就是如此,大家都是俗人,很多看似博人眼球的特立独行的看法,背后根源一定是和利益相关的。

在山庄的正史上,这一段蔓延整个上界的思想火焰,被称作“新世界的第一批思想狂潮”。

在山庄以外的野史上,被称作‘由殿下一番话开始的骂战’

两种说法,各有各自的贴切。x33

不过,关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