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有脾气的儿子(2 / 3)

,把宿营地选在了一个小村子旁的停车区。忙活扎营的时候,遇到了一位也准备夜宿于此的货车司机。两个形单影只的人,极易产生基于相互怜惜的共鸣,于是合并了酒菜,对坐在一只15w灯泡下,开始了深入友好的交流。

大哥的炉灶,比我的可是大气多了

▲大哥的中型货车拉着一车零担货物,由成都去到西安,到了后再择机装满货物返回去。如此不停,每月要有四五次往返。看看天色还不算太晚,便问大哥为什么不加加油赶到终点?他说到了也卸不了货,还要住宾馆。车上也能睡,何必要去花钱,更主要的是他喜欢这山里的宁静。

听说我已走过了秦岭中的蓝武古道(蓝关-武关)、商於古道(商州-河南柒於)、峪谷古道(长安-旬阳),现在又在子午道上,便在子午道上把话题展开了。

聊了一会儿,才发现大哥是个被货车司机耽误了的历史学家,对子午道了解得那叫个透彻。从子午道在他家乡四川那边的分支,再到长安子午谷的具体路线,包括沿线都有什么现存的或已消失的遗迹,都讲得头头是道。当拿出自己拍过的照片让他辨识时,一边听他讲照片中的故事,一边感叹自己其实只是在浏览,却并不真正知道其中所包含的故事,于是决定第二天再折返回去。大哥出了个主意,告诉我不要骑车回去,因为这一路的上上下下,确实是不方便,而且子午古道有一段又并不与210国道并行,路况不佳,又是上坡,不方便骑行,建议我徒步,并告诉我说那条路上徒步登山的人特别多。最终,采纳了专家的意见,由他搭载我到秦岭脚下,然后从子午道上山。

次日,坐上大哥高高的副驾位,又重走了一遍210。最后大哥将我放在关中环线与一条小路的交叉处,嘱咐我由小路向南,先去豆角村看看,那里是子午古道的起点,而且是个很有历史的小村落。听他说时,我只道他是在说“斗角”村,心想这名字取得还挺有异域风情,进到村子才发现村名实实在在就是一种可食用的植物果实。

南豆角村,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村头立着的这块石碑,大体说明了村子的略史。

豆角村,这名字是极易扎根在脑海中的那种。主观意识中,并不太相信有哪个村子会随意地取名为豆角。据说村子原本叫作“杜角”,取这个名字是因为春秋时期曾在山下设立了杜县,而这个村子便在杜县旁边,所以取名“杜角”,经过几千年的改造,就被讹传为“豆角”了。

豆角村南所立的这块碑,我们姑且叫它为“村志碑”吧。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