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论战(1 / 3)

大争之世时,每个想要建业立功的人,在选择阵营时都会考量,而若是转变阵营,更会三思而行。

因为谁也不知道那个最终的胜利者是谁,若是跟对了,自然是赢家通吃,哪怕在争龙的路上赔上了自家性命,也是收获远过付出的划算买卖。

毕竟其家族后人会因他福泽连绵,本人也有这身后的美誉傍身,甚至延续百年。

而跟着失败者,效死便是白死。

谁愿意白白牺牲自家性命?

没人愿意。

这便是无论群雄割据,还是三国鼎立时,各方阵营里都有着层出不穷的死节之士,因为那时只有优势方,没有胜势方。

到了司马氏行篡逆时,曹家养士族三代,却少见忠义赴死之人。

攻蜀吴两国时,更尽是望风而降之辈。

当真是一代不如一代,是人心变了吗?

不,是形势变了。

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所以县衙内的人决心死守到底,其实在王政意料之中。

城内豪强不会投降,因为他们知道,开门揖盗的结果就是一无所有。

县君崔腋更不会从贼,便如龚续一样,他们并不看好王政和天军的形势。

而他们如今效忠的曹操,却是形势上升时期。M.

两相对比,便是有性命之忧,如何选择也不难判断。

对于这些士族阶层,畏惧失败远过于畏惧死亡。

黄巾贼寇,在此时的有识之士看来,便是东汉末年最彻底的失败者。

这群贼寇总是贼心不死,总是死灰复燃,却也宗是被一批又一批的人作为扬名的踏脚石,轮番践踏。

当然,王政非常认可崔腋的选择。

因为他本就不是真心想招降对方,还有那些赵县的士族豪强。

招降他们,便如劝诫那群留在军营不愿跟着造反的人一样,只是一个表面上需要走的一个形式,一个流程而已。

拒绝,才是王政最想从这两个群体口中听到的答案。

系统加持之下,即便距离隔得颇远,崔腋鼓舞士气的一番话语王政也听了大概,不由哑然失笑。

起码能守七八日?

“诸未。”王政环视众人,突然发问:“你们看取下此处,需要多少人?多少时间?”

将军出言考校,众人登时或是陷入思索,或是装作思索。

比如吴胜,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