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这份jihua已经贯彻到所有指挥官的脑子中,每个人都被训练成本能的按照jihua去做。
保证绝对不会走样。
不过,比起敌前登陆来,他们有充分的优势,那就是榆林堡的接应。
榆林堡的规模太小,不足以作出充分的保障性接应,但是在情报上能够提供足够的支持。
从建立榆林堡那天起,常驻榆林堡的王涛就按照指示,不断的将当地的水文潮汐和气候状况用电报和书面的方式回临高。
测绘队在2o世纪的地图基础上重新勘探绘制出了更精确的地图来,远程勘探队勘探了周边的水源和自然资源状况。
不久前一个气象预报小组也带着设备来到榆林堡,设法进行当地的短期天气预报。
在情报方面,他们的准备是够充分的,除了从榆林堡搜集,还专门从大图书馆的资料库里找出了所有关于榆林-三亚地区的水文、地理、资源和民情资料。
这些资料被分类整理送到企划院的巨人jihua行动办公室来。
现在他们比本时空的任何土著对榆林地区的了解都多,在规划图上,哪里建设宿营地,哪里停泊船只,哪里修建第二条栈桥……已经全部做好了具体的规划。
现在,三亚地区军事委员会的四个人――暂缺田独矿务局局长,正在等候天明的曙光,按照计算,天亮前后他们将正好抵达榆林港地区。
一名通信兵敲门进来,送来了榆林堡的电报。
电报里是最新天气预报:今日榆林地区,晴,东北风3~4级,海面阵风5级,浪高1.5米。
席亚洲看了一眼说:“这是谁做得预报?他从哪里得来的基本信息?大明的气象卫星吗?”王洛宾说:“这是榆林堡气象小组的来得。
可靠性很高。”
他是这么说,但是到底是不是可靠心中无底。
这里比临高的条件更差,临高好歹有丰城轮上的气象雷达可用,这儿大概就是靠着自己念小学的时候见过的“简易气象站”在搞预报。
“不管高不高,天亮我们就行动,船到门口了不能不进去。”
李海平说。
“再不上岸,就算上岸了这三千人也没法用了。”
卓天敏出呻吟声,他晕船折磨得很痛苦,“今天能上岸的话还能休整一下。”
再不尽快实施登陆,船上的人的士气和体力就要耗光了。
这是企划院和总参没有